第241章 蒋廷锡的字,冷枚的画

“看到了吧,还是我最了解他,要不怎么说亲如兄弟?”</P>

“说你胖你还喘上了?”</P>

“哥们这是壮!”</P>

两人斗着嘴,不急不徐的跟在后面,走了没多久,李定安和于徽音都停了下来。</P>

雷明真瞅了瞅,眼睛不由的一眯:外国文物?</P>

不是流到国外又流进来的那一种,就是纯纯的外国文物,品类还挺多:比如油画、雕塑、钟表、望远镜……雷明真甚至还看到了几把老式火枪。</P>

当然,肯定打不响,不然也不会公开拿出来卖。</P>

兰华芝一脸惊奇:“李定安还懂外国的古董?”</P>

“废话……但凡涉及到‘文玩’两个字,就没他看不了的……”</P>

嘴上这么说,其实雷明真也嘀咕了一下:李定安还真就没怎么看过外国文物,唯一的一件,也就是沪上拍卖会的那只扑满沾点边。</P>

但那件上面刻着汉字,严格来说只能算流出海外的国内文物。</P>

可能就是遇到了类似的东西……</P>

两个人若无其事的往前走,路过的时候瞄了一眼:李定安正在看一幅油画,神情很是专注。</P>

真是外国文物?</P>

本就要装做不认识,两人也没停,继续往前走。雷明真满脑子都是“李定安什么时候研究过这玩意”的念头,迎面来了人都没注意,险些就撞了上去。</P>

兰华芝拉了他一把:“你看着点!”</P>

“唉哟……对不住!”</P>

雷明真道着歉,对面那位摆摆手,意思是没事。再一看,这位压根就没瞅他,两只眼珠子直勾勾的瞪着前面,好像很奇怪的模样。</P>

好家伙,我就说怎么差点撞上,原来伱也没看路?</P>

正在腹诽,这位一脸惊奇的问着旁边的同伴:“老丁你看,那是不是李定安?”</P>

这才离着几步,你眼花了?</P>

“马所,李老师本来就是大柳树会场的鉴定专家,在这碰到不挺正常?”</P>

我奇怪的是李定安吗,是另外一位……</P>

“他旁边……”马献明压低了声音,“就紧贴着他的那女孩,你有没有印象?”</P>

“没有!”</P>

丁立成摇着头,又想了想,“应该是他女朋友吧?”</P>

废话不是……要普通关系,谁会挨这么近?</P>

再仔细看,女孩还拽着他的袖子……</P>

问题是,他上周还和陈静姝在一块,两个人整天眉来眼去……嗯,这么说好像不对,李定安光顾着写方案、做实验,压根就没那心思和时间。</P>

但要说这两位没搞对象,马献明是不信的:哪可是上百亿的项目,李定安怎么没送给别人?</P>

而这才几天,又冒出来了一位?</P>

渐渐的,老马的五官挤成了一堆,神情说不出的古怪。</P>

“你咋了……肚子疼?”</P>

肚子倒不疼,就是脑仁疼……算了,这事不能胡说!</P>

“没事!”马献明呲着牙,又摇摇头,“走,打声招呼!”</P>

说着话,四人擦肩而过,雷明真才暗暗的松了一口气。</P>

没见过真人,但见李定安打过几次电话,所以一听“马所”,他就知道这是谁:国博文研所的所长马献明,和李定安的关系贼好。</P>

再看他刚刚见了鬼一样的神情,以及做贼似的语气,分明是知道陈静姝的,所以看到于徽音才那么奇怪。</P>

不夸张,雷明真甚至都做好了准备:但凡马献明说个“陈”字,他保准扑上去捂嘴……</P>

“你很热吗?”</P>

兰华芝瞅着他的额头,“空调开的挺足啊?”</P>

热个毛线……我这一脑门全是冷汗。</P>

李定安,你就作吧……哥都没法想像,你到时候死的会有多难看……</P>

“确实有点热……”</P>

雷明真随口回着,又心虚的往后瞅了一眼:太特么刺激了……</P>

察觉到身后有动静,李定安本能的转过头:“老马,丁老师……哈,今天怎么有时间逛一逛的?”</P>

马献明不用说:李定安基本当了甩手掌柜,电话都很少打,国博的研究项目全部丢给了他。他怕出问题,除了吃饭睡觉,其余的时间全在实验室盯进度。</P>

丁立成也挺忙:故宫准备在国庆搞“红色文化展览”活动,他是筹备委员之一。所以能结伴来展览会,就挺奇怪。</P>

“来帮朋友看几件东西!”</P>

马献明说着话,又瞅了瞅于徽音。</P>

“这位是国博的马所长,这位是故宫的丁老师!”李定安做着介绍,“这是于徽音!”</P>

于徽音浅浅一笑:“两位好!”</P>

“好!”丁立成连忙回应,然后左瞅瞅,右看看,目光在李定安和于徽音的脸上打转。</P>

来回好几次,他才悠然一叹:“果然是郎才女貌!”</P>

李定安笑了一下:“丁老师过奖!”</P>

好家伙,这就承认了……李定安,你玩的溜啊?</P>

脸不红心不跳,光这份心理素质,老马就不得不道一声厉害。</P>

正暗暗佩服,又看到李定安提着三个袋子,他下意识的瞅了两眼。</P>

上面印着“文博会”、“大柳树”的字样,折痕也很新,摆明就是刚刚买到的物件。</P>

马献明的眼睛“唰”的一亮:“又捡漏了?”</P>

“这又不是地摊,哪有那么多的漏可捡?”</P>

李定安的话音都没落,后面传来酸溜溜的声音:“毛文龙的信筒,杨慎的蜡斗,还不叫漏?”</P>

嘛玩意?</P>

两个人悚然一惊:毛文龙,杨慎?</P>

这其中的哪一位,不是名垂青史的人物?</P>

关键的是与这两人相关的文物少之又少,完全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:杨慎好一点,至少有几件遗作传世,毛文龙压根什么都没留下。</P>

这突然就冒出来了一件?</P>

马献明双眼直冒光:“拿出来看看?”</P>

就知道肯定会有这么一出。</P>

李定安无奈的往后看了一眼,把袋子放到了柜台上。</P>

马献明也没客气,直接打开,先拿出了信筒。</P>

他是国内明清瓷器方面排得上号的专家,对明史当然不陌生,看到“镇辽”的火印,就能确定这是明晚时期的物件。</P>

再看上面的那匹马,以及最后面那个“铺”,也能看出这是专门用来“飞报军情”的邮筒。</P>

但除此外,他就看不出什么了。接官亭这个地名倒是知道,但是太多:比如南阳接官亭,自古以来就是南阳官员落脚的重要驿站,遗址如今都在,也是南阳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</P>

还有福建惠安接官亭,江西上饶接官亭,湖南岳阳接官亭等等,同样是文物保护单位……民国和抗战时期遭到破坏,建国后陆续修复成为当地重要景点的就更多了,全国各地至少有三四十座接官亭。</P>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